醫生又雙叒猝死! 拿什么來"拯救"你,作為"高危職業"的醫生?
發布時間:2017-08-02
前不久,才報道過26歲麻醉師陳德靈猝死的消息,如今,又有兩位英年早逝,實在讓人痛心不已!據不完全統計,這已經是2017年第11起猝死事件!
6月28日
浙江邵逸夫醫院26歲的規培麻醉醫生陳德靈猝死在宿舍;
6月10日
上虞市人民醫院骨科羅斌主任值完夜班后猝死;
5月10日
臨沂市平邑縣中醫院副主任彭英雨突發疾病猝死,年僅37歲;
5月6日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馮博士下班后在家猝死,年僅34歲;
5月5日
四川醫生劉春,連續工作24小時,搶救8名危重病人后,勞累過度猝死;
4月16日
南寧市中醫院一名不到30歲的年輕醫生猝死;
3月27日
江陰某醫院麻醉醫生鄧某猝死家中,年僅25歲;
2月10日
河北省某縣醫院年一名僅39歲的醫生“連續24小時上班”發生猝死;
1月9日
石河子市人民醫院一名麻醉科醫生,在值班過程中猝死。
這些僅僅是今年發生的!從這些不幸的報道里,我們看到了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醫生過勞死。
倒下的他(她)們都是青壯年、都是醫院的主力、都有長時間工作的特點。我們在建議廣大醫生愛護自身健康的同時,也呼吁有關部門采取措施,減少醫生過勞死的發生。但是僅靠建議和呼吁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有關部門還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才會真正減少悲劇的發生。在出臺管理制度之前,我們先看看醫生的工作狀況吧!
醫生促使的第一大原因是過勞死,中青年居多,麻醉科醫生比例最高
2017年6月,由中國醫師協會資助一項研究報告了中國醫生2013-2015年因過勞而猝死情況。該報告分析了46位過勞死醫生的情況。
報告發現,2013年有6人,2014年16人,2015年則為24人過勞死。30-39歲年齡段的醫生最多。過勞死的醫生中,北京有10人,占了21.7%,其次是江蘇(5人)和河南(4人)。上海有三人。“過勞死”是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重,心理壓力太大,從而突然引發身體潛在的疾病急性惡化,救治不及時而危及生命。在猝死發生前,半數醫生已經持續工作了8~12小時,11個醫生持續工作超過了24小時。麻醉科醫生猝死的比例最高,達到了26%,其次是骨科和心血管科。發達國家的麻醉師每年麻醉500-1000人,中國則達到了1500人。也難怪,麻醉科是過勞死的重災區。
日本學者等提出過勞死有5個工作模式:(1)極長的工作時間和頻繁夜班,打亂了日常生活節奏;(2)持續工作,中間不休息;(3)高壓下工作;(4)繁重的體力活動;(5)持續性的高壓工作。
不幸的是,中國醫生全部符合這五個工作模式。曾有一項研究發現,90%醫生的醫生每日工作超過8小時,26%超過10-12小時,13.5%超過10-12小時。
此外,80%的醫生沒有周末,53%工作6天,29%每周沒有一天休息時間。94%認為每天下班后狀態很差,48%感到精疲力竭。
為什么中國醫生這么累?作者指出,中國人口占世界的22%,但中國醫務人員僅占世界的2%。中國每千人有1.2名醫生,而發達國家為2.8。而且,醫院有教學和科研壓力,使很多醫學生因為工資太低而沒有選擇做醫生,這就削弱了醫療人力資源。
醫患關系惡化也是中國醫生面臨的壓力問題。2003-2013期間,有101起嚴重醫療暴力事件,死亡了24名醫護人員。
黑龍江省政協委員吳群紅認為,中青年醫生過勞死首先是勞動強度大。第二,不合理的醫療資源配置格局。對基層診療水平的不信任造成三甲醫院人滿為患、供需失衡,中青年醫生過勞死現象基本都發生在三甲醫院內。第三,精神壓力大。公眾對醫療工作的誤解,醫患關系緊張以及科研學術壓力。第四,“醫者不自醫”現象嚴重。作者還指出,醫生不重視自己的健康,也促進了過勞死現象。
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休息時間少、心理壓力大等種種問題,是導致醫護人員猝死的主要原因。解決這個問題短時期內很難,但是一定要有所作為,否則倒下的醫生會越來越多!該怎么辦?
采取措施,落地分級診療,控制醫生的工作量
防止醫生過勞死,前提條件是控制醫生的工作量。就小景看到的,說實在的,現在的醫生工作量確實比較大。有個經歷,想必不少臨床醫生都有。就是上門診的時候不太敢喝水,避免上廁所耽誤病人看病時間,因為病人實在是太多了!而有關部門又不對醫生工作量進行控制,反而有意無意地以工作數量來作為考核的主要依據,這樣一來,醫生們只能堅持上崗了。
而在歐美發達國家、以及港澳地區,醫生的工作量是受到嚴格控制的。一是有比較完善的分級診療體系。病人先到社區簽約的家庭醫生處診治,有需要再由家庭醫生將病人轉到醫院。而不是向國內一樣,病人滿天飛,病人愿意到哪就到那!二是規范可行的預約制度。病人需要就醫都是要預約的(急診另外,是否急診由醫生判斷,不是由病人及家屬自我判斷),通過預約可以有效控制就診人數。不預約,醫生可以拒絕提供服務。國內只要到醫院掛上號就能看病。
工作數量控制好了,醫生的工作強度也會下降到一個合理水平,他們的勞動休息的權力也會得到保障。但是僅僅這些還不夠。
打破枷鎖,自由執業,改變醫生單位人的管理制度
醫院的考核體制里面重要的三點:工作數量、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F在醫生屬于醫院,所以從考核角度來看,醫生也必須多看病考核成績才會高,收入才會有保障。另外國內醫院以公立醫院為主,大部分醫生也在公立醫院執業。而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有限,為了維持醫院正常運行,醫院要吸引大量病人就醫以獲得利潤。而醫院的醫生數量是相對固定的,病人無節制的增長,只能犧牲醫生的利益。這樣一來醫生感覺更累了。
在景聯科技看來,醫改一定要發揮醫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要釋放醫生的能力。改變單位人的身份,讓醫生以自由人身份做事憑本事吃飯!其次是打破強加在醫生身上的枷鎖,允許醫生自由執業。可以參考歐美的全職執業、半執業、兼職執業情況。到那時,醫生干活養活自己,不再是單位旱澇保收了。還要建立符合醫生特點的薪酬制度。醫生工作性質,決定了投入大、風險大,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收入來維系的話,人才流失就不可避免。從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從業的僅僅10萬人左右就可以想象現在人才流失多么嚴重。為什么,拋開醫患關系、勞動強度等不說,國內醫生酬薪不高也是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在自由行醫的前提條件下,醫生自己,酬薪有市場決定;在公立醫院行醫也要有一個合理收入水平。制訂一套符合醫生行業特點的酬薪制度已經刻不容緩了。
我們通過醫改要逐步建立起分級診療體系,搭建好預約診療的構架。同時對現有的以工作數量為導向的考核機制進行改革。當然醫生收入問題一定要改善!如此醫生過勞死的現象肯定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