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江年:在“互聯網+大數據”新時期下,如何把握創新的四大時代特征
發布時間:2017-10-18
10月10日,炅業集團有幸邀請來自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副院長鄧江年博士,為大家作了關于新時期下經濟和生產領域的創新升級的專題講座。
人物簡介

鄧江年,男,1979生,江西臨川人。北京物資學院學士,華南師范大學經濟學碩士,暨南大學經濟學博士。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副院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年學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廣東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專家咨詢委員、華南師范大學勞動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廣東省社會責任研究會副秘書長。
研究領域涉及產業經濟、區域經濟、海洋經濟、勞動經濟、城市經濟、企業理論等。參與出版專著《宏觀勞動力配置》,參與編著《現代產業領導讀本》、《深藍廣東——廣東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優勢、挑戰與戰略選擇》、《幸福廣東100問》、《從南方談話到科學發展觀》等書籍10本。發表《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互動關系及政策含義》、《農村新成長勞動力的構成、特性與政策含義》等專業論文、文章近30余篇。參與并完成國家社科重大課題1項。
執筆完成《廣東省產業轉移區域布局規劃》、《廣東省區域勞動力轉移規劃》、《珠三角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等省級重大研究報告20多項,執筆完成《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廣州市南沙新區產業發展規劃》《珠海市城市發展戰略研究》等部門、地方黨委政府委托研究的課題40多項。作為主要參與者和執筆人完成的報告《推動粵臺產業合作,促進兩地經濟融合》獲得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獎二等獎(2009—2010年度),《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獲得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獎一等獎(2011—2012年度)。
演講內容
創新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靈魂。自古以來,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到第二、三次社會大分工,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知識文明,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文明進步莫不是由當時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技術和制度創新所牽引出來的一整套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體系模式的重構。只有不停地創新,才有持續的生命力。然而,創新也是與時俱進的。每一個時期,創新的基礎和條件都不一樣,創新的形式和主線也不一樣。當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創新經濟,必須準確地把握新時期創新的時代特征。
與過往歷次創新不同,這次的創新是構建在“互聯網+大數據”基礎上的,以信息革命為主線,以智慧化、生態化和人性化為主要形式的變革。在鄧博士看來,在經濟和生產領域,主要體現為以下四大特征。
1. 生產組織方式方面
平臺替代公司
鄧博士介紹道,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涌現出“工廠”這種組織方式,把農業社會自給自足、分散勞動的模式轉變為工農分離、集中勞動的模式,極大地解放、發展了生產力。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涌現出“公司”這種組織方式,有限責任制度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并推動了資本市場的大發展,極大地解放、發展了生產力。
現今全球產業在信息革命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生產組織方式正在孕育著新的變化,“平臺”模式將逐漸成為主流模式,企業的邊界逐漸模糊。如谷歌、阿里、騰訊、滴滴等公司,平臺的特征性很強,已經很難分清淘寶店家、滴滴司機的雇傭屬性。過去適用于公司的會計、勞動等制度安排已經難以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這要求我們有必要率先研究、出臺“平臺法”,構建適合平臺運營方式的財稅、金融、雇傭等制度。
2. 產品運營方面
短周期替代長周期
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工業文明時期的產品從設計、研發,到產品實現、測試和規模生產,再到市場推廣、銷售,過程耗費的時間較長,同樣地,一個產品從出現到成長、成熟,再到退出的周期也較長。而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環境下,研發、生產、銷售各領域的時間耗費都得到節約,三個環節之間的轉換時間也大大壓縮,整個產品生命周期都被縮短,很多產品的生命周期只有三五年甚至半年,尤其是很多微創新產品的生命周期可能就幾個月。
產品生命周期縮短最大的影響是周轉加快,流動性增強,對速度的要求更高。研發的速度、生產的速度、物流的速度、回款的速度等,這不但影響到企業的財務報表,也影響到產品品牌、企業文化的理解和構建。
這一特點要求我們必須重審知識產權保護、固定資產折舊等制度安排,努力提升全產業鏈速度,在孵化器、智能工廠、快捷物流、財務結算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創新。
3、負外部性方面
全球治理替代單邊主義
在越來越加快的全球化下,“世界是平的”,共建“地球村”既是美好愿望,也是唯一選擇。
在全球大工業化生產下,生產、消費、貿易、投資、金融、技術開發和轉移等各領域的聯系與合作不斷加強,但同時,資源枯竭、環境污染、氣候變化、人口貧困、流行病毒肆虐、經濟危機以及恐怖主義擴張等負外部效應的國家溢出越來越普遍。
負外部效應的影響越出國界,負外部效應的治理,單國也就難以獨立承擔,全球治理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信息和大數據為負外部效應的全球治理提供了技術條件,而互聯網的全球鏈接和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理念有利于在全球構建全球命運共同體意識,為負外部效應的全球治理提供了群眾基礎和文化氛圍。未來任何一個產品、企業的生產都難以避開全球“天網”對負外部效應的監督,經濟行為從一開始就是國際性的,這要求我們必須始終如一地把開放當作基本國策,永不改變。
4. 產業分工布局方面
波浪曲線替代微笑曲線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把原材料分離出來,生產在宗主國,原材料由殖民地提供。
第二次工業革命早期,把市場分離出來,生產在歐洲,市場在全球;中期生產領域開始橫向分離,重化產業轉移到美國、日本等新興資本主義強國;晚期在跨國公司的推動下,生產領域開始縱向分離,形成微笑曲線分工模式,西方設計、營銷,發展中國家從事生產領域。
但在目前正方興未艾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環境下,全球分工格局繼續深化,研發、生產、銷售各領域都可以成為全產業鏈整合的端口,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要求研發與生產在地理上盡量靠近,個性化、定制化要求生產盡量貼近目標市場,某一種行業、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將在空間上被拉近,從而在全球形成各國(地區)各自具有相對完整的優勢行業,各行業利用互聯網平臺在全球進行整合和傳導遞進的波浪分工格局。
鄧博士總結道:"這要求我們要重新審視傳統制造業的生產優勢,慎言退出,而應該加快升級步伐,變包袱為優勢,在新的分工格局中確立新的地位。"
鄧江年博士的整場講座內容精彩豐富,贏得了陣陣掌聲,小景的同事紛紛表示醍醐灌頂,收益匪淺。
廣州景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楊晨先生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他代表全體炅業集團的員工對鄧博士在百忙之中為大家帶來了精彩講座表示了感謝,“鄧博士是以一個宏觀的角度,帶著大家‘從月亮上看地球’,為大家‘開腦’”。 他希望與會者認真學習和領會鄧博士講座的精髓,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借鑒和吸收。